1、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線
注意:1)間歇靜態培養;2)底物是一次投加;3)圖中同時還表示了有機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曲線。
① 適應期:
是活性污泥微生物對于新的環境條件、污水中有機物污染物的種 類等的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;經過適應期后,微生物從數量上可能沒有增殖,但發生了一些質的變化:a.菌體體積有所增大;b.酶系統也已做了相應調整;c. 產生了一些適應新環境的變異;等等。BOD5、COD等各項污染指標可能并無較大變化。
② 對數增長期:
F/M值高(>2.2,所以有機底物非常豐富,營養物質不是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 素;微生物的增長速率與基質濃度無關,呈零級反應,它僅由微生物本身所特有的世代時間所控制,即只受微生物自身的生理機能的限制;微生物以高速率對 有機物進行攝取,也以高速率增殖,而合成新細胞;此時的活性污泥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,其中的微生物活動能力很強,導致污泥質地松散,不能形成較好的絮凝 體,污泥的沉淀性能不佳;活性污泥的代謝速率極高,需氧量大;一般不采用此階段作為運行工況,但也有采用的,如高負荷活性污泥法。
③ 減速增長期:
F/M值下降到一定水平后,有機底物的濃度成為微生物增殖的 控制因素;微生物的增殖速率與殘存的有機底物呈正比,為一級反應;有機底物的降解速率也開始下降;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在逐漸下降,直至在本期的階段下降 為零,但微生物的量還在增長;活性污泥的能量水平已下降,絮凝體開始形成,活性污泥的凝聚、吸附以及沉淀性能均較好;由于殘存的有機物濃度較低,出水水質 有較大改善,并且整個系統運行穩定;一般來說,大多數活性污泥處理廠是將曝氣池的運行工況控制在這一范圍內的。
④ 內源呼吸期:
內源呼吸的速率在本期之初首次超過了合成速率,因此從整體上 來說,活性污泥的量在減少,所有的活細胞將消亡,而僅殘留下內源呼吸的殘留物,而這些物質多是難于降解的細胞壁等;污泥的無機化程度較高,沉降性能良 好,但凝聚性較差;有機物基本消耗殆盡,處理水質良好;一般不用這一階段作為運行工況,但也有采用,如延時曝氣法。
2、活性污泥增殖規律的應用:
① 活性污泥的增殖狀況,主要是由F/M值所控制;
② 處于不同增值期的活性污泥,其性能不同,出水水質也不同;
③ 通過調整F/M值,可以調控曝氣池的運行工況,達到不同的出水水質和不同性質的活性污泥;
④ 活性污泥法的運行方式不同,其在增值曲線上所處位置也不同。
3、有機物降解與微生物增殖:
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是微生物增殖和自身氧化(內源呼吸)兩項作用的綜合結果,
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曝氣池內每日的凈增長量為:
4、有機物降解與需氧量:
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進行代謝活動時需要氧的供應,氧的主要作用有:① 將一部分有機物氧化分解;② 對自身細胞的一部分物質進行自身氧化。
因此,活性污泥法中的需氧量:
式中: ——曝氣池混合液的需氧量, ;
——代謝每 所需的氧量, ;
——每 每天進行自身氧化所需的氧量, 。
二者的取值同樣可以根據經驗或試驗來獲得。
5、活性污泥凈化廢水的實際過程:
在活性污泥處理系統中,有機污染物物從廢水中被去除的實質就 是有機底物作為營養物質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攝取、代謝與利用的過程,這一過程的結果是污水得到了凈化,微生物獲得了能量而合成新的細胞,活性污泥得到了增 長。一般將這整個凈化反應過程分為三個階段:① 初期吸附;② 微生物代謝;③ 活性污泥的凝聚、沉淀與濃縮。
所謂“初期吸附”是指:在活性污泥系統內,在污水開始與活性 污泥接觸后的較短時間(10~30min)內,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很大的表面積因而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,因此在這很短的時間內,就能夠去除廢水中大量的呈懸 浮和膠體狀態的有機污染物,使廢水的BOD5值(或COD值)大幅度下降。但這并不是真正的降解,隨著時間的推移,混合液的BOD5值會回升,再之 后,BOD5值才會逐漸下降。
活性污泥吸附能力的大小與很多因素有關:
① 廢水的性質、特性:對于含有較高濃度呈懸浮或膠體狀有機污染物的廢水,具有較好的效果;
② 活性污泥的狀態:在吸附飽和后應給以充分的再生曝氣,使其吸附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,一般應使活性污泥微生物進入內源代謝期。